4月3日,广东清远精美特种型材有限公司一熔铸车间发生一起铝水爆炸较大事故
来源: 作者:马亮 发布时间:2022-05-31 09:41 浏览量:429
铝水爆炸事故致5死,专家:监测报警和自动联锁装置十分必要
4月3日,广东清远精美特种型材有限公司一熔铸车间发生一起铝水爆炸较大事故,造成5人死亡。
经初步调查,事故发生时,9号深井铸盘看盘工违反操作规程擅自脱岗,导致铝水泄漏长达1分32秒而没有被发现,紧急情况未能被及时处置,大量高温铝水流入铸造深井引发爆炸,继而引起附近的6号铸造深井爆炸。
而且,事故企业未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流槽与铸造模盘接口处、结晶器冷却水系统均未按规范设置监测报警装置,未与流槽上的快速切断阀和紧急排放阀联锁。
多位专家表示,该事故再次暴露出一些铝加工企业设备设施安全水平低的问题。安装自动化监测预警和联锁装置,强化企业员工的安全培训教育仍是下一步的整改方向。
看盘工擅自脱岗,铝液持续泄漏未能及时发现
铝材专家周应泉表示,少量铝液缓慢进入铸造深井中,并不会发生剧烈的反应。“大量铝液遮住水,体积膨胀的水蒸气又无处可去,爆炸就发生了。换言之,不怕‘水包铝’,就怕‘铝包水’。”
据了解,事故企业9号深井铸盘、控制台附近平时有3名工人,从监控视频可以看到,事发时9号深井看盘工违反操作规程,擅自脱岗,铸造现场无人监护,铝液泄漏长达1分32秒却没有被发现。当操作人员发现铝液泄漏并采取堵漏措施时为时已晚,更严重的情况发生了——大量铝水快速进入深井,爆炸随之发生。
专家介绍,由于铝加工(深井铸造)的工艺特点,铸造规程中规定必须有专人现场负责监护看盘。该企业的制度中也规定了三人必须同时在场监护。
“企业的管理制度未落实,说明企业对员工的安全培训教育不到位。”周应泉表示,铝加工行业的准入门槛较低,员工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安全培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实际生产中,为防范铝液发生泄漏,铸造前,一般采用涂抹油泥、清理冷却水眼等方式对结晶器进行维护;铸造时,要控制铝液温度和铸造速度,及时调整匹配冷却水流量,此外,现场人员应密切留意每个结晶器的状态、铝棒成形情况等。”何永平说。
专家米健介绍,铸造过程中,一旦发现铝液泄漏,正确的处置方式是终止铸造,立即截断进入泄漏区域的铝液量,将高温铝液排到应急坑内进行处置,人员应尽可能地远离铝液泄漏现场。
设置传感器、报警装置和自动联锁装置是整改方向
广东省应急管理厅通报,事故企业固定熔炼炉高温铝水出口未设置机械式锁紧装置,深井铸造结晶器等水冷元件的冷却水系统仅配置报警装置,没有配置紧急切断联锁装置,不符合国家“铝七条”要求。通报中提到的“铝七条”即为应急管理部下发的《铝加工(深井铸造)企业安全生产执法检查重点事项》,其中有三条关于设备设施的要求,强调在重点设备的重点部位设置传感器、报警装置和自动联锁装置。
据调查,事故企业深井铸造的流槽与铸造模盘接口位置安装的液位传感器仅有高液位报警功能,没有低液位报警功能,不能监测流槽内铝水液位陡降的情况;深井铸造结晶器的冷却水系统安装了进水温度、压力、流量监测和报警装置,未安装出水温度监测和报警装置,不能监测铸造井内冷却水温度迅速上升的情况,这些情形都不符合国家“铝七条”的要求。
这些安全设备的缺失导致无法自动监测结晶器铝水泄漏,也无法及时将流入结晶器的铝水切断并将其导流至应急坑内,从而使事故发生。
采用自动化装置对铸造过程中的铝液泄漏等异常情况进行监测预警和处置,也是国家近年来的要求。《工贸行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17版)》中列举了“冶炼炉窑的水冷元件未配置温度、进出水流量差检测及报警装置,未设置防止冷却水大量进入炉内的安全设施(如:快速切断阀等)”等一系列行为。
“通过仪表可以对熔铸过程中的液位、冷却水温度、冷却水流量、冷却水压力等重要参数加以监测预警,当参数发生异常时,以自动化联锁控制代替人为操作,可以在风险发生的第一时间终止熔铸,降低和控制风险。如果这个企业的监测预警和联锁装置都规范安装,铝水泄漏时就会立即自动处置,这起事故则完全可以避免。”专家米健说。
《“十四五”国家安全生产规划》明确,严格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
4月12日,国务院安委会发布《“十四五”国家安全生产规划》,规划目标为,到2025年,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重大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大幅提升,安全生产形势趋稳向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持续下降,危险化学品、矿山、消防、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重点领域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经济社会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到2035年,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全民安全文明素质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十四五”国家安全生产规划》明确要求:
聚焦重特大事故形成机理和演化规律、复合灾害事故风险防范与应急救援等重大理论问题,实施重大事故防范、重大基础设施安全风险评估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深化风险智能感知和监测预警理论与方法研究。优先发展信息化、智能化、无人化的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装备,重点提升安全生产危险工艺设备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着力破解重大安全风险的超前预测、动态监测、主动预警等关键技术瓶颈。健全与研发平台配套的安全生产科技支撑链条,培育和创建国家级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平台。依托现有机构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研究支撑平台。加快推进安全生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中心、战略理论政策智库创建,推动安全生产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应用研究贯通发展的安全生产科技创新生态。建立安全生产装备与服务需求信息平台、技术创新转化交易平台,优化安全生产科技支撑服务市场化运行机制。推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技术装备,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先进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
1
物联网+智慧化工园区建设思路
保时安智慧化工园区解决方案,是危险气体排放进行连续监测的仪器系统装置,具有实时监控及报警并联动其他设备运转的功能,满足企业对于工作车间等场所实时粉尘浓度的监测及控制的需要,根据企业需要可进行噪音检测、视频采集、抓拍及传输、现场led显示屏幕显示,数据可在平台通过电脑或者手机查看等各种功能。
化工园区对安监、环保、应急管控要求高。保时安基于气体监测、物联网、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ICT技术,以数字平台为核心,结合国内化工园区建设管理经验,联合行业优秀合作伙伴,打造安全、环保、绿色的智慧化工园区, 将事件管理从事后处置变为事前防控,保障生产安全, 提升环保水平。
保时安智慧化工园区解决方案,在建设化工园区的安监、应急、环保系统基础上,实现AI智能化增强,提升管理效率;AI+工业互联网技术全面引入化工园区,符合新基建导向,实现化工园区“全面覆盖、实时监测、有效管控”,构建一个园区数字平台,持续迭代升级,打造化工园区IOC一张图,做到可视、可控、可管。
2
智慧化工园区核心功能
1、一企一档管理
完成企业信息的数字化,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实现对企业情况的动态管理,建立“一企一档”,实现企业安全档案“一表清”。
2、安全监测预警
对园区的重大危险源、危化品车辆、水环境、大气、卡口、周界、重点区域、消防设施、消防设施及消防通道、管廊管线、能源等方面进行多源数据采集、分析、预警、处置、跟踪,实现闭环管理,保证园区持续安全运行。
3、风险隐患双控
对园区、企业进行风险辨识、评估、分析,实现分级分类管控,基于GIS自动生成风险热力图;通过对风险巡察、跟踪,实现风险隐患的闭环管控。
4、综合应急管理
日常实现协同值守、应急资源管理、应急预案管理;战时实现信息接报、快速响应、一键资源分析和可视化动态展示,为园区应急管理提供一体化、协同化、高效化、科学化的辅助支撑手段。
5、园企综合服务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园区和企业提供其所需的指导咨询和专业服务,包括风险辨识评估、安全巡检、消防管家、环保管家、安全培训、政企协同、应急演练等内容,巩固园区和企业安全基础,提升园区整体运营管理能力。
6、移动智能应用
实时了解园区安全动态、一键上报事件信息、多方协同应急联动、移动风险隐患巡察、快速查询安全知识库,为园区管委会、运营中心、业务部门、现场人员提供定制化移动安全管理服务。
7、园区安全画像
汇聚园区安全管理要素,依托大数据分析模型,多角度、全方位构建园区整体安全运行态势,辅助精准监管、科学施策。
3
方案优势
1.建联接,数据融合
通过云平台打通客户园区各子系统,解决化工园区多ISV应用系统不通问题,实现园区业务系统联动与统一管控;支持50+异构数据源整合,形成统一数据底座,实现数据价值挖掘和共享
2.本质安全提升
基于端云协同,对园区作业行为、气体排放、危化品保存不当等异常检测,并协同ICT技术实现应急联动,统一调度,辅助决策,推动化工园区向智能型转型升级,实现本质安全提升
3.普惠AI,智能创新
结合云平台成熟AI场景化方案,解决客户中控室、高危作业监管难,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4.效率提升
云平台轻量化、模块化组合优势,在现有化工园区的安监、应急、环保系统上,实现AI智能化增强,大大提升管理效率
4
应用场景